互联网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给生活带来了便利。扫码支付消除了繁琐的现金兑换。指纹已经很常见了。然而,潮湿的手指很容易影响识别的成功率。“刷脸”支付作为一种新颖高效的支付方式,在各大互联网巨头的推动下逐渐普及。同时,“刷脸”支付的安全性也引起了许多用户的关注。正如二维码支付首次出现时受到质疑一样,安全也是推广“刷脸”支付之前必须跨越的一个障碍。尽管公司声称刷脸比二维码更安全,但仍有许多盗窃刷子的案例。在2017年央视“3.15”晚会上,主持人成功“变脸”,并使用观众自画像破解了“刷脸登录”的人脸认证系统。如今,随着科技的进步,加上活体监测的刷脸支付将不再容易被混为一谈。然而,各种类型的被盗刷子仍然很常见。今年2月,为了更换手机,一名男子偷偷记下室友的手机密码,在室友晚上睡觉的时候,用支付宝的手机“刷脸”,从室友的支付宝账户上偷了8000元。最近,苏州市相城区检察院提起公诉。襄城区法院以盗窃罪判处男子牟阳拘留4个月,缓刑5个月,罚款2000元。杨和他的室友陈某在襄城区租了一个房间。睡在同一张床上的两个人通常一起玩手机游戏。当时,杨知道陈某的手机解锁码。2月15日凌晨,在确认陈某已经睡着后,杨拿起枕头旁边的陈某手机,打开支付宝。当他看到陈某在支付宝账户上有8000多元时,他很快擦擦陈某的脸,直接把8000元转到了杨的支付宝账户上。杨立即把钱转到了他的银行账户上。之后,陈某立即打电话给支付宝客服,确认他的钱已经转移到其他人的账户上,并报了警。据报道,《宁波晚报》年4月6日,宁波一家餐厅的服务员袁先生在睡觉时被室友刘和杨抢走了1万多元的银行卡。警方调查后,刘和杨利用袁宁的睡眠,拿起床头柜上的手机,扫了袁宁的脸,打开手机,进入手机支付平台,刷了刷,转了押金。也许有些人会说钱是通过他们自己的脸冲走的。错误在于,有些人的想法是错误的,这个泛企业并没有把它带回来。然而,从以上两种情况可以看出,刷脸付款并不能闭眼,也不能被视为广告,这给了肆无忌惮的人一个机会。以牺牲一定的安全性为代价来获得便利。企业提供技术的同时,个人也必须保持良好的平衡。任何形式的支付都难以避免被攻击的可能性,个人应该更加注意安全意识。个人信息,如手机密码,不应该轻易泄露。与此同时,我们应该充分警惕可能出现的新形式的欺诈,这些欺诈需要以免费体检和免费眼镜为借口收集面部信息。